形态描述
本种与蒙古野驴体型十分相似,体长182.1-214.3cm,尾长31.4-45.3cm。但在毛色上易区别,西藏野驴体背毛色呈棕色或暗棕色,两胁毛色较深暗,呈深棕色,体侧棕色明显向腹上部扩展,故背腹毛色界限在腹侧下方。
生物学
栖息于3600-5400m间的高原草地,高寒荒漠草原和山地荒漠带,春夏季节出没开旷的山间盆地、平缓的河谷阶地、丘陵和湖周滩地。6-9月间常见5-15头集成群,或20-40头一群,较大群者达100-200头以上,也见到单独野驴游移草原上。食物主要有白草、固沙草、芨芨草、苔草、多种针茅和野葱等。夏末秋初交配,翌年6-7月产仔,怀孕期为350天左右,每胎1仔,幼兽3-4年性成熟,隔年繁殖一次。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其它信息
种群现状 藏野驴现分布总面积约150万km2。目前比较集中在藏北高原、青海西南部和昆仑山一带。估计我国境内藏野驴约在20万头以上。最近,Harris 报道(1998)1997年的甘肃阿克塞地区考察中,在小卡腾山谷一早上见到30头。在青海野牛沟的考察,见到藏野驴数为 418 头,不1991年他在该地区考察的843头减少了好多,但比1992 年的100 头多。但由于考察方法不同,他认为实际上野驴的种群从1991 到1997变化不大。
致危因素 主要是滥捕误杀造成资源破坏及人类经济活动使环境改变或破坏所致。
饲养情况 1984年统计国内动物园共饲养16头供观赏。
现有保护措施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列为 I 级保护动物,在阿尔金山保护区(新疆)、卡拉麦里山保护区(新疆)、安南坝保护区(甘肃)、盐池湾保护区(甘肃)、四川羌塘保护区(西藏)自然保护区中为主要保护动物之一。
保护措施建议 需切实加强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管理,严禁滥捕滥杀。从长远来说,需要制订一个野驴野马的保护行动计划。
致危因素 主要是滥捕误杀造成资源破坏及人类经济活动使环境改变或破坏所致。
饲养情况 1984年统计国内动物园共饲养16头供观赏。
现有保护措施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列为 I 级保护动物,在阿尔金山保护区(新疆)、卡拉麦里山保护区(新疆)、安南坝保护区(甘肃)、盐池湾保护区(甘肃)、四川羌塘保护区(西藏)自然保护区中为主要保护动物之一。
保护措施建议 需切实加强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管理,严禁滥捕滥杀。从长远来说,需要制订一个野驴野马的保护行动计划。